(吉隆坡14日马新社讯)在今天逝世的前首相敦阿都拉为我国的人力资本发展作出巨大贡献,被誉为“人力资本发展之父”。
阿都拉于晚上7时10分在国家心脏中心逝世,享年85,其女婿凯里通过社交媒体Instagram证实这项死讯。
昵称“Pak Lah”的阿都拉是一位思想理念的先驱,他强调人力资本是未来一代卓越发展的基础。
这名前首相以中庸伊斯兰领袖形象著称,他非常强调每个人都需具备正面的价值,例如具有知识、拥有高尚的价值观、道德和纪律,以完善国家卓越、辉煌与杰出发展的过程。
从自2003年10月31日开始出任我国第5任首相的6年期间,阿都拉提出5大施政重点,即国家使命、国家廉正大蓝图、经济走廊发展、人力资本发展和文明伊斯兰(Islam Hadhari)概念。
阿都拉于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槟城峇六拜,他在峇东柏淡马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,并曾在大山脚高级中学、Daeratul Maarifil Al-Wataniah中学和美以美男子中学就读。
阿都拉曾担任教师,并从1962年至1964年期间在马来亚大学深造,获得伊斯兰研究学士学位。
他于1965年与拿汀斯里恩顿共结连理,育有两名孩子,分别是丹斯里卡马鲁丁及诺丽。
然而,恩顿于2002年被诊断患上乳癌,在2005年10月20日病逝后,阿都拉于2007年与敦珍阿都拉结婚。
在职业生涯方面,阿都拉自在1964年担任公共服务局助理秘书,便展开其充满活力的仕途,后来于1969年受委为国家行动理事会(MAGERAN)的安全理事会首席助理秘书,以及在1971年出任文化、青年与体育部的青年总监,随后在1975年升任为该部门副秘书长。
虽然阿都拉早在1965年加入巫统,但他在1978年第5届全国大选赢得甲抛峇底国会议席后,才开始活跃于政治,且分别在1984年、1987年和1990年当选为巫统副主席,并在1996年再次当选。
阿都拉在内阁曾担任的重要职位,包括联邦直辖区副部长(1980年)、教育部长(1984年)、国防部长(1986至1987年)、外交部长(1991年至1999年),以及在1999年出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。
阿都拉的政途自2000年更上一层楼,他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巫统署理主席;随着敦马哈迪医生宣布辞去在巫统、国阵和政府的职位后,阿都拉在2003年接过马哈迪的棒子出任首相职,并从2003年至2009年担任巫统主席。